各系(部)、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校区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推进校区教学资源和课程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下一步申报学校和更高级别的教研教改项目做准备,经校区研究,决定开展2023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一)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瞄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项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理论、实践价值,具备明确的研究目标、清晰的研究思路、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预期的优秀成果。
包括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具体项目类别参考选题指南(附件2)
重点项目指针对校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具有全局性意义、取得实质性成效、具有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
面上项目指适应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项目,创新成果在一定范围可复制可推广。
(二)课堂教学改革专项
为对接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各项教学改革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课程思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等一体化改革,构建“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教学严起来”优质高效课堂,特设立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该专项按照年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方案内容开展研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研究成果。
(三)体育、美育、劳育等教育教学专项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特设立体育、美育、劳育等教育教学专项课题。该专项开展以体育、美育、劳育等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体育、美育、劳育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促进体育、美育、劳育与德育、智育等深度融合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专项
本专项旨在解决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拟立项目类型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立项范围包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
(五)“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课程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实施学分管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3、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5、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授课教师应为学校专任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
6、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7、普通本科课程要坚持以本为本,聚焦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二、申报条件
1、项目申报人根据立项指南确定选题和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选。
2、申报人思想端正、热爱教学,无违背师德师风行为,且为校区在职教职工。
3、申报人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4、“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要求至少开设两轮以上。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良好,有意愿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5、已获得校区及以上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或相近题目再次申报。
6、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研究项目,项目组成员同一时间参与项目不得超过两项。
7、有校级及以上在研教研教改项目的,不能申报;原则上原有教研教改项目未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不能申报。
8、为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引导教师集体研究和系(部)教研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对以上类型教改项目的申报将优先支持教研室、实验室(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集体申报项目。
三、项目管理
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为1年,重点项目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两年。结项验收时,对于不能完成申报书中所列预期成果的项目,将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收回研究经费。项目结项验收后,负责人按照项目研究实际需求,原则上应该在结项验收半年内完成全部经费支出。
校区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按照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进行认定。
四、立项项目的评审与公布
校区根据专家组对各项目的评审结果,确定立项项目。公示五个工作日后,公布实施。
五、申报材料
请于2023年6月20日之前将以下材料以系(部)为单位汇总报送至教学科研部(办公楼307室)。
纸质材料:申报书及支撑材料一式1份,项目申报汇总表一式1份(系部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
电子材料:申报书及相关支撑材料以“系(部)+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命名,系(部)项目申报汇总表以部门名称命名,发至邮箱1160921557@qq.com。
联系电话:5797079,联系人:王培宁
六、其他
由于项目类别不同,申报书有所区别,请根据申报的项目选择对应的申报书。作为负责人,每人(每个集体)限报一项。
附件1:项目申报书
附件2: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选题指南
附件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建设工作的通知
附件4:“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要求
附件5:项目申报汇总表
教学科研部
2023年6月2日